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9-12-08

通向自然圣境之路:与大地同在的生态伦理

 

主讲人简介:

刘怡女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国家协调员,支持本土的民间组织、社区保护和修复环境、同时提高人们生计和福祉的活动。她工作的领域涵盖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国际水域和化学品管理,曾经访问过美国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和120多个中国的社区项目点,在工作中积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 

 

2019年12月8日上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国家协调员刘怡女士在多利娱乐注册学术报告厅给公众带来了一场名为《通向自然圣境之路:与大地同在的生态伦理》的讲座。这个话题看起来比较深涩,但听完讲座后大家都觉得与自己息息相关。

特邀主持人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公私合作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文海先生,首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了开场。他说道:“我们现在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向往着自然,上周,我们意外在火车南站附近发现一个小小的苗圃,里面有很多草本植物、灌木,我和我的孩子都非常开心,感觉回归到了自然。这是人类内心最宁静的归属。”

图片35.png 

讲座现场

刘怡女士首先回顾了地球和人类的历史。她提到,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人类出现的时间非常晚,大概是距今400万到700万年。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或称渔猎文明时期),以直接攫取大自然现成的动植物作为生活资料,人跟自然的关系是崇拜和畏惧的。

图片36.png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的人类活动假想图

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时候,人类经历了第一次重大转折,从原始文明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青铜器、铁器、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等作为主要成就。当时的人类已经不再依赖大自然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有选择地去培育、种植一些动植物为人类所用。这个时候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还不是特别强,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利用和改造自然。

图片37.png 

农业文明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这时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从蒸汽机到化学工业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这些巨大的科学进步让人类有了强大的力量去改造和控制自然。这时候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如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还出现了很多环境公害,如空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由甲基汞引起的日本的水俣病等,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动植物的灭绝速率也达到了最高水平。

图片38.png 

工业文明

图片39.png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交叉路口,我们未来是怎么样的呢?可能我们现在面临两条路,一条路是我们继续破坏大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那么引起的气候变化会导致两极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很可能像电影里那样,人类会面临毁灭。另外一条路则是人类牺牲一点点自己的欲望,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而走向生态文明。

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些特别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一些由原住民和当地人公认的赋有精神和信仰文化意义的自然地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自然保护地联盟定义为“自然圣境”。它将自然系统和人类文化信仰系统融合到一起,对自然景观赋予一个特定的文化涵义。在刘怡女士调查过的青海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存在着这样的自然圣境。那里的人和自然一直保持着和谐相处的状态。这两个区域分别位于云南的“三江并流”和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在当地的文化中,圣山、圣湖作为他们的信仰,神圣不可侵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图片40.png 

位于云南的巴珠民间自然保护地

在讲座的后半段,刘怡女士和四川省自然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四川省自然笔记大赛发起人何小清女士以及成都高新区艾特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刘春来先生一起,分享了他们在本地区所进行的社区发展、自然教育、灾害管理等方面的话题。何小清女士来自藏区,对自然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她作为主要发起人,组织了四川省自然笔记大赛,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了解自然、观察自然的活动中来,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而刘春来先生在帮助省内许多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以及城市中的一些自然社区的发展方面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

图片41.png 

嘉宾讨论

嘉宾讨论结束后,观众的提问环节更将讲座氛围推向了高潮。有观众提问:既然人类活动会对自然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什么不把人迁出来住在城市,把自然还给自然?嘉宾们给他分析了实际的情况。首先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人属于自然,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否则也不会出现很多人会在自家的阳台、小区种花养草的习惯。很多人,特别是来自山区的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他们并不愿意生活在城市里。那么我们更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有效改善生活的同时,继续保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图片42.png 

观众提问

最后,大家对节能、垃圾分类和减少排放、自然保护与教育方面都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还是保护地周边社区,我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人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更和谐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刘怡女士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生态保护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科学、政治、法律政策、传统和自然知识甚至宗教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只要大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稍微转变一下观念,就能建立一个很好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